从日常养护到智慧管控,从病害治理到应急抢险,保阜公司全面提升道路管养水平,为社会公众出行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
清晨6点,阜平东养护工区主任李文刚已经带领着工作人员上路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需要对所辖约52公里路段进行全覆盖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道路病害。“迎国评工作启动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巡查频率和精细度,确保问题发现不留死角。”
今年以来,保阜公司以迎国评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目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科技赋能,全面提升了道路的安全韧性和通行服务能力。
精准治理道路病害,筑牢安全运行基础
道路病害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重要因素,路面裂缝、坑槽、车辙等病害不仅会降低行车的舒适性,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为及时发现和处理道路病害,公司不断完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工作机制,养护人员每日开展沿线徒步巡查,重点排查路面病害及桥梁、隧道等附属设施的运行状态。对隧道衬砌裂缝、渗水等病害及时开展修复作业;对桥梁构件破损露筋、裂缝、渗水碱蚀等问题,严格执行“一桥一策”方案,确保病害得到针对性治理。
“8月26日,因近期强降雨冲刷及重型车辆反复碾压导致保定方向K239+200处桥梁伸缩缝出现橡胶条脱落险情,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紧急进行临时加固,24小时左右彻底修复,让路段实现了顺利通行。”东下关养护工区主任陈向锋介绍,公司严格执行养护作业规程,确保每一处病害修复都达到质量标准。
机电运维团队也全力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30分钟响应、2小时处置”的闭环管理机制保障了收费站、隧道等关键节点的机电设备正常运行,高质量的机电服务铸就了保阜高速的畅通之基。

精细维护交安设施,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交安设施是守护行车安全的重要屏障。公司不断健全交安设施定期巡检制度,确保各类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日常巡查中聚焦“高频易损点”,如防撞护栏、长下坡路段减速标线、隧道出入口反光标志等部位,及时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确保隐患不遗漏。
针对波形梁护栏变形、防眩网破损等问题,专业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后高标准开展修复作业,确保及时发现、快速修复。在每一项修复工程完成后,及时开展“回头看”,以“排查—修复—验收”的闭环管理,为公众出行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高速公路涉路施工交安设施摆放对于保障交通安全、规范施工行为、提高施工效率、维护交通秩序以及保护施工人员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副总经理李君在公司交安设施摆放演练时强调。通过实战演练模拟的真实现场施工作业,既提升了公司养护队伍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为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维护交通秩序、保护人员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精益提升应急能力,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应急处置是高速公路通行安全的关键一环。公司不断修订完善恶劣天气、防汛抢险、除雪保畅等各类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活动,在防汛综合演练、应急 “叫应”拉动演练、边坡技术性监测预警处置演练等多场实战化训练下,应急队伍快速响应与科学处置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充足的机械、物资储备有效保障了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路警一体化”机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公司主动联合高速交警、路政部门完善 “一路三方”协作模式,与路政、交警、医疗等部门的联勤联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保证了道路的安全畅通。
在今年7.25防汛保畅工作中,公司领导靠前指挥,精准施策,干部职工奋战一线,多部门联合协作倾力抢通抢险,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了高速公路通行主线,并因温暖服务司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纷纷赞扬,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网友点赞超10万+,转发、评论量突破1.5万次。

精优实现科技赋能,推进智慧公路建设
科技赋能是提升道路管养水平的必由之路。公司积极推进智慧化公路建设,引入大数据、无人机、智能监测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智能化管养体系。
无人机巡查技术的应用让养护巡查工作实现了质效双升。“山区高速边坡大且多,人工巡查存在盲点和死角。无人机巡查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提高了巡查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养护人员表示,这项技术还能有效规避巡查人员上路作业的安全风险。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作为守护高速安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将风险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了对重点部位24小时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位移、渗水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预警,为险情处置赢得宝贵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城岭隧道监控提升工程中成功引入的隧道巡检机器人,在提升响应速度、协助现场指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为隧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精准的助力。
以上措施的落实落地,使保阜高速道路安全韧性和通行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公司将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继续推进养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持续提升道路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大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